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所内动态 / 正文

所内动态

苏俊博士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发布时间:2023/04/03

近日,中国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入选了2022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这一消息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上正式揭晓。这35位中国青年才俊来自计算机、生物和生命科学、化学、物理、材料、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各个领域,他们以自己的才智和热情引领着新兴科技创新的未来。


图丨2022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入选者合照



其中,苏俊博士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因其揭示了人类卵子经常错误分离染色体的分子机理,并提出了首个增加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分离准确性的防治方案而入选。


图片

苏俊博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女性生殖健康是当今社会面临人口老化的重要焦点之一。20%-50% 的人类卵子是非整倍体,带有过多或过少的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卵子受精后会产生发育异常的胚胎,从而导致女性不育、流产和唐氏综合症等遗传病。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错误地分离染色体是造成卵子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主要原因,阐明这一现象的成因对于女性生殖和医学辅助生殖具有重要价值。


博士期间,苏俊优化了 Trim-Away 急性蛋白降解技术,使卵母细胞和着床前胚胎经处理后的存活率和发育率提升至 90%。通过系统定位 70 个不同的蛋白,苏俊在不同哺乳动物卵子的纺锤体上发现了过往未被报道的液状纺锤体结构域。液状纺锤体结构域在纺锤体微管附近收纳并调动微管调控因子,从而在无中心体下促进纺锤体组装。


他首次把液液相分离引进哺乳动物生殖领域,并利用这个生物物理概念阐明了卵母细胞无中心体纺锤体的组装机制。


此外,苏俊鉴定出纺锤体的稳定性取决于一个名为 KIFC1 的负端定向驱动蛋白。他继而发现哺乳动物的卵母细胞大多高度表达 KIFC1,唯独人类卵母细胞缺乏 KIFC1。通过引入外源的 KIFC1 蛋白,成功提高了人类卵母细胞组装纺锤体和分离染色体的准确性,首次为防治卵子染色体数目异常带来了可能。


总体而言,苏俊的研究成果有被转化至生殖中心以改善人类辅助生殖的效率和结果,并提升女性生殖能力的巨大潜力。



Innovators Under 35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作为一家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智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年开始,每年都会从全球新兴科技和创新应用中筛选35岁以下的创新领袖人物,这些人对未来科技发展有深远影响。评选结果形成全球创新青年英雄榜,即“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涵盖但不限于生物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


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加上入选名单上的中国人数不断增加,自2017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35评选首次在中国落地,并专注于挖掘新兴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青年力量。在过去的六年里,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入选,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值得被记录下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成果值得被中国甚至全世界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