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内动态
东篱采风悠悠谈-Happy Hour系列活动之李家洋篇
东篱采风悠悠谈
——Happy Hour系列活动之李家洋篇
厚积薄发——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家洋高中毕业后,先是回家务农,然后当民办教师,又做了建筑工人。恢复高考后,家洋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在工人宿舍里熬夜复习。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家洋了解社会、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真正需要,所以一旦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就特别珍惜。
家洋认为1978年考上大学对他特别重要,这个阶段,他作了很多知识的累积。本专业的课程不能满足家洋求知的欲望,就去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不管给不给学分,生物学有关的课程都学。这样还不够,家洋就买来影印版的外文书籍,自学更多课程。
1982年到中科院的遗传所念研究生同样是家洋心目中关键的一步,正是来到这里,以前书本上看到的很多知识才能在现实中运用起来。这三年中,家洋如饥似渴地看完了遗传所全部相关书籍,并在做完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帮其他老师实验,不断汲取新的营养。
此后,家洋1985年到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读生物学博士,1991年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后仅一年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再过两年成为“百人计划”中的一员,2001年当选为院士,2004年成为中科院副院长。
当被问及如此成功的背后是否有一份良好的人生规划时,家洋说有大的志向必不可少,更重要的却是你能做什么,做出多少。想做得好,科学热情就应该高,除了兴趣外,还应该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动力。
平淡从容——换个角度看顺与不顺
科研的道路上从来都是荆棘远多于鲜花,当有同学让家洋谈谈成功背后的挫折时,家洋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在家洋的观念中,任何经历没有绝对的顺与不顺,关键是做一件事便把它做好。硕士时,老师有两个方向的课题,一个分子生物学,另一个是蛋白质,当时分子生物学技术刚出来,大家都想学,但导师安排家洋去做蛋白。家洋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先将蛋白质的工作做好,自己再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博士阶段,导师是研究硫的代谢途径的,很多人认为这个没有前途,但恰恰是这个阶段,家洋系统学习了酶学、蛋白分离纯化等现在很多实验室都不会的技术,让他受益匪浅,对后来发展的帮助很大。博士后的阶段,家洋又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样,将研究生
抉择果断——做与不做需量力而行
作为一名很成功的科学家,家洋应该是想做哪方面课题就做哪方面了,对此,家洋却有着自己的理解。面对一项工作,选择做还是不做,一是看这项工作有没有大的发展潜力,过去的知识背景会让自己有一种内心的隐约感觉,家洋把这种积累后拥有的判断能力称为“第六感”;二是看现实条件是否能提供做一件事的可能性,比如自己知道表观遗传学、基因芯片、结构生物学等很重要,但实验室的条件和背景不适合做,便选择放弃或与别人合作。家洋认为科学史、哲学等都很重要,博士阶段读点科学史对于我们安排实验、思考问题很有帮助。
游刃有余——导师与中科院副院长的双重工作
白天在中科院做行政工作,晚上在实验室搞科研,工作性质看起来完全不同,家洋心目中两者却是异常和谐的,做好副院长工作的要求便是不放弃科研。家洋认为要将一件事做好,内在方法、思路都是类似的,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能将事情真正做好。
在中科院,家洋负责分配资源环境与农业的一些工作,唯一的原则就是某一项工作适合谁做。不去想、不去参与本分工作之外的那些关系,才能做好工作,对自己也好。
在实验室,家洋自己踏踏实实的思考、设计实验,对学生也是从严要求。家洋举例说,电泳是个很简单的实验,但你的每一个泳道是否垂直,图像是否清楚,对照是否合理都值得好好思考和努力。实验中仅仅克隆到一个特定功能的基因不行,必须了解其功能才算做了一点工作。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家洋领导的课题组不但克隆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MOC1,而且揭示了其可能的工作机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美好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大环境越来越好
家洋回忆刚回国时,条件很差,购买各种仪器的经费都不足,但自己不急,一步一步的走,尽管开始慢,相信总有成功的一天。另外就是当年课题尽量选择花费少的,现在不一样了,各种条件都有,把各种应酬的时间省下来,做做科研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国家目前对生命科学很支持,家洋认为NIB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要去思考如何将生命科学做起来。在目前的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生物经济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生物人才的需求还小于电子等学科,但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的应用等已经在快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面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及其生活的环境,生物人才将越来越受重视。
谆谆教诲——家洋的殷切希望
活动的最后,当家洋被要求以父辈的身份给同学们给一点建议和教诲时,家洋先是很幽默地介绍他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仅仅两点,一是自食其力,二是奉公守法。紧接着,家洋话题一转,对我们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立志,志向非常重要,志向的高低将决定我们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二是持续努力,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要实现志向,就必须百分之百的投入,安排好事情的主次,坚持不懈,否则志向就仅仅是空想而已;三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唯有团结合作才能让我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快地向成功迈进;四是求实,科学与很多工作不同,不能有半点人工假象,实事求是是从事科研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准则。
(供稿人:陈浩东)